培養孩子的自信及正向習慣
2025-10-03
培養孩子的自信及正向習慣,孩子需要的不是浮誇讚美,而是只要說「你剛剛做得很好」
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浮誇的讚美,而是被父母「看見」。被肯定的小小行為,會讓他覺得:我被注意到了、我做得到。這份正向的動力,會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有自信,也讓父母的教養壓力大大減輕。
所謂的「稱讚」,就是對孩子的「正常行為」給予回饋
當孩子表現了期待行為,要用話語對他做到的事加以稱讚,告訴他「你做到○○」或「你很努力做到○○」。
儘管效果不大,但是孩子得到稱讚的話,他就會持續這個好行為,養成習慣的可能性也會提高。其實,大人也是一樣的情況。
一般說來,當我們聽到育兒專家說:「稱讚你的孩子吧!」就會認為專家要求父母要有超級正面的想法,以為專家話中涵意是「多多稱讚你的孩子,如此一來父母要孩子都能過得幸福的日子,這是最棒的育兒術!」不過,在此要各位稱讚孩子的用意並非如此。
我想告訴各位的是,當你稱讚孩子的好行為,告訴他:「你剛剛做的很棒!」孩子會開心,然後他表現期待行為的次數會慢慢增加,最後父母的教養壓力就會減輕,教養工作更有效率。
關於稱讚的方法眾說紛云,也有各種選擇,比如說「稱讚結果or稱讚過程or稱讚想有好表現的心意」或「告訴孩子對他有益的部分or媽媽對孩子表達謝意」等等。
因此,講座學員們也常常問我:「到底該採用哪個稱讚方法比較好呢?」不過,「育兒八策」講座不觸及如此高難度的事,所以我會這樣回答學員:「只要以肯定的態度反饋孩子,對他說:『剛剛你做得很棒!』,接下來選擇各位覺得做起來得心應手的稱讚方法來讚美孩子就可以。」
練習題:叫孩子收拾玩具,就把玩具用丟的丟進玩具收納箱裡
最近太郎在收拾玩具時,都是用丟的,把玩具丟進箱子裡。剛剛太郎也把玩具火車丟進箱子裡,媽媽想指正他的行為。
●重點:稱讚對象的行為是「正常行為」
關於練習例子提到的「把玩具丟進玩具箱裡」的問題行為,媽媽提示的替代行為是「玩具要輕輕地放進箱子裡」。
問題:各位認為把東西收進抽屜或櫃子時,不是用丟的,而是輕輕放進去的行為是「很棒的行為」嗎?
嗯,幾乎所有人都回答「不是」。因為收拾物品時,將東西輕輕擺放進去是正常行為,大家都是這麼做的。
於是,這裡就有個「讓你老是罵小孩的陷阱」。
避開「只會罵」的陷阱
請各位試想看看,我們會罵孩子,會指正孩子,都是在他連普通的事情都做不好的時候。比方說,站在椅子上跳、用手背擦鼻水、做錯事也不道歉等等。
而且,我們教導孩子的正是正常行為。譬如要坐在椅子上、用面紙擤鼻水、做錯事要道歉……,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「這麼做的話,你就可以在這個社會好好生活」。
問題行為的相反就是期待行為,然而期待行為不是很棒的行為,只是正常行為,因為很重要,我要再重申一次。
問題行為的相反行為=期待行為=正常行為
所以,「正常行為」就成了稱讚對象,尤其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,我們有教導他(替代行為=正常行為),當孩子做到這個正常行為時,就會想稱讚他。
可是,正因為正常行為太普通,父母很難察覺到,進而忽略了。
譬如剛剛的例子,媽媽教導太郎收拾玩具的方法,他有聽進去,不再用丟的,而是把玩具放進箱子裡,但是媽媽完全無視的可能性其實也很高。
另一方面,父母平常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問題行為,可是有一天突然被他看見了,就馬上認定孩子不對。在看到的瞬間馬上怒火中燒,劈里啪啦地罵孩子。
結果,稱讚的機率變少了,變成老是在罵孩子。
稱讚不需要太花俏
不過,稱讚,做起來其實很簡單,只要稱讚普通的事就可。
如果對於孩子的問題行為有告訴他替代行為的話,並在他能做到替代行為的時候,稱讚他「你會○○」,這樣就可以,不需要浮誇的稱讚。
摘自 未來Family 伊藤德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