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出高抗壓的孩子---家長必懂的挫折容忍力培養攻略

2025-09-09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教出高抗壓的孩子---家長必懂的挫折容忍力培養攻略

挫折容忍力教養重點摘要:
挫折容忍力是能夠在壓力下維持冷靜、持續嘗試的核心能力,並非天生具備,而是可以後天培養。
家長的第一反應與教養方式,是影響孩子挫折復原力的關鍵,單靠多挫折無法自動強化耐受度。
教養思維也需調整,成長型思維能幫助孩子將挑戰視為學習機會,與孩子共學才是真正有效的策略。

挫折容忍力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能力。本文旨在釐清常見的教養迷思,並整合專家觀點,提供系統性的日常練習方法,以協助家長有效地引導孩子,科學化地培養其面對挑戰所需的心理韌性。
什麼是挫折容忍力?

挫折容忍力(Frustration Tolerance)是面對日常困難與失敗時,仍能保持冷靜、不失控,並願意再試一次的內在能力。
美國心理學會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, APA)的心理學辭典,就將挫折(frustration)定義為「阻礙某種期望或習慣行為的障礙」,若因現實阻礙而近一步引起焦慮、不耐受現象,則會被稱為低挫折容忍(low frustration tolerance)。
也就是說,挫折容忍力不僅是面對困境不輕言放棄,更是一種能在壓力下維持冷靜、延後滿足慾望,並能持續嘗試的核心能力。
許多父母可能誤會,認為只要讓孩子多遭遇挫折,就自然會養成耐挫力;但事實上,缺乏適當引導的挫折經驗,更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焦慮、易怒或逃避行為。
挫折容忍力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?
缺乏挫折容忍力的孩子,往往一遇到困難就容易放棄,很難培養持續努力的習慣,若持續到未來,他們可能因小挫折而放棄長遠的目標,甚至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與職涯發展。
《親子天下》過去就曾深度探討過挫折抵抗力,其中提到哈佛大學心理師 Robert Brooks 指出,真正具備高挫折忍受力的孩子,通常具有明確自我價值感與目標設定能力。這些能夠有效面對挫折的孩子,能夠覺得自己「被重視」,也知道如何向信任的大人尋求協助,在困難面前冷靜調整,而非自我否定或選擇放棄。
沃娜與史密斯博士則在針對夏威夷兒童長達40年的追蹤研究中發現,具有高挫折復原力的孩子,普遍擁有以下五項特質:對學習成果感到滿意、與家人關係緊密、成年後仍維持良好的家庭連結、有可傾訴的朋友,以及能正向評估自我價值。
養成挫折容忍力的基礎條件,並非反覆失敗,而是來自穩固的愛與支持,在孩子知道自己被愛、被接納的前提下,他們才有足夠心理韌性面對挑戰。
家長們常見的誤區:不是多挫折就會變強!
理解了挫折容忍力的重要性後,下一步是釐清我們對挫折教養的認知是否正確,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多挫折就會強大,但我們得提醒這是一項常見的教養迷思。
臨床心理師周彥君曾分享一個個案:一位國中女孩因為父親認為她「挫折容忍力太差」,經常被責備,導致她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與焦慮,甚至出現拔毛症等自我傷害行為。
我們不難發現,頻繁且缺乏適當引導的挫折經驗,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堅強,反而可能造成長期的心理陰影和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。換句話說,真正決定孩子面對挫折能力的是父母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挫折,而非只是挫折的多寡或強度。
同樣值得注意的是,親子天下也整理出的「三大挫折教養迷思」:
第一個迷思是「愈挫愈勇」,有家長誤以為讓孩子經歷極端刺激可訓練耐挫力,卻忽略孩子的心理韌性需漸進建立,否則只會加重傷害。
第二個迷思是「太害怕孩子不快樂」,當父母過度介入、過度滿足孩子需求,反而讓孩子失去面對困難的機會,挫折承受度因此更低。
第三個迷思則是「哪有這麼嚴重」,大人常以自己的視角輕視孩子眼中的挫折,卻忽略了對孩子來說,那些小事也可能是重創自信的經驗。挫折是主觀且情緒性的,唯有尊重、陪伴與理解,才能真正幫助孩子養成面對壓力的能力。
五個日常練習,培養孩子挫折容忍力
在釐清了教養上的常見誤區後,父母也許會問:那麼該怎麼做才對?其實,挫折容忍力並不需要透過 extremists 經驗來鍛鍊,它應該是一種在日常中持續累積的心理肌力。真正有效的方法,是將「面對挫折」的經驗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中,讓孩子在安全感中逐漸習得因應困難的能力。
親子天下社群中心接下分享5個日常就能做的練習,幫助每一個爸媽陪著孩子鍛鍊挫折容忍力:
調整認知:教孩子接受「不舒服是正常的」
當孩子遇到困難時,父母可以用平靜的語氣說:「我知道你現在感覺不好,我們一起想想辦法。」幫助孩子理解「不舒服」不是壞事,而是邁向成長的一部分,這樣的正向詮釋能提升他們對挑戰的耐受度。
培養情緒識別與管理能力
孩子面對挫折時,常常會因無法描述自己的感覺而情緒爆炸。這時候家長可以用情緒繪本、情緒卡或說故事的方式,幫助孩子學會區分「我現在是生氣、難過、還是失望?」並教導簡單的緩解方式,如深呼吸、擁抱、說出情緒等,將壓力釋放在健康的管道中。
以身作則:父母的態度是孩子的照映鏡
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模式,如果父母在遭遇壓力或突發情況時,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、冷靜分析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,那麼孩子不僅能看到「遇到困難可以這樣處理」,更能從中感受到「挫折是可以面對的」,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情緒教育示範。
我們可以每天用一句話簡單分享:「我今天有件事卡住了,不過後來試了別的方法就成功了」,這樣的真實經驗比任何說教都更具說服力,也能讓孩子明白:大人也會遇到問題,但大人也會調整與前進,這正是他們可以學習的榜樣。
給予足夠時間與空間,讓孩子自己振作
挫折教養是一場長跑,不是立刻見效的速成法。許多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時,會急於伸出援手,替他們排除問題,但這往往會剝奪孩子嘗試與復原的機會。真正的學習,是在錯誤與修正之中逐步累積的。
當孩子卡關時,家長應該做的,不是立刻介入解決,而是提供一種「我信任你有能力處理」的情緒支持。例如可以這樣說:「我在這裡陪你,不急,我知道你會想出辦法的。」這樣的語言不僅能減少孩子的焦慮,也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孤單的。
給孩子時間失敗,也就是給他們時間學會站起來。這些看似微小的過程,正是累積內在心理韌性的真實歷程;各種日常微小的累積,都是孩子內心強大的養分。
家長也要練習成長型思維,一起學習挫折力
當我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協助孩子練習耐挫時,也該思考:我們自己的教養思維是否支持這樣的過程?臨床心理師鄭皓仁指出,我們不應只期待孩子具備「成長型思維」,更應該自己先成為這樣的大人。
父母若想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,可以從以下幾個具體做法著手:
允許自己不完美:當自己育兒上失誤時,不批評自己,而是說「這是我還沒學會的地方」。
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:閱讀親職書籍、參加親職課程,或主動向他人請教,理解自己並非唯一需要學習的人。
語言上的調整:多用「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」取代「你怎麼這樣」,不將責任單方面歸咎於孩子。
專注過程,而非結果:不只是孩子,對自己也要練習欣賞努力與進步,不用結果論斷能力。
每週反思一次:寫下自己這週在教養上的困境與調整策略,練習將教養挫折當作學習機會。
我們也要明白,教養路上沒有完美的父母,每個人都可能在焦慮、失控或無力中跌撞。但唯有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完美,並把每次的教養難題當作學習機會,才有可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,也實現自己的成長。
與孩子一起練習、一起修正、一起說出「我還沒學會,但我可以試著學」,這就是最真實、最有力的家庭教育。
一起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基礎

從今天起,試著選擇一個日常的小任務,陪伴孩子共同完成,並耐心引導他們克服其中的小挫折。每一個今天的小改變,都將成為孩子未來內在強大的基石。